栏目导航
相关文章
-
暂时没有数据
触目惊心!钢企115万重罚!从暗箱操作到重大违规!合规经营是穿越“寒冬”最低门槛
2023年下半年以来,钢铁行业在环保、安全、商业诚信等领域接连曝出多起重大违规事件,累计罚金已突破千万元大关。
从山西新泰钢铁的废水泄漏到冷水江钢铁的二氧化硫超标5.6倍,从山东聚亦恒的商标侵权到陕西汉中钢铁的统计造假,这些案例不仅暴露部分企业的合规意识缺失,更折射出钢铁行业在绿色转型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的深层矛盾。
在双碳目标与产能调控的双重压力下,钢铁企业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守住法律底线?这场席卷全行业的合规风暴,又将如何重塑产业生态?
2024年11月30日因设备故障导致含重金属废水溢流樊王河,被罚46万元;
更恶劣的是其180平米烧结车间长时间运行两套生产台账,环保报表产量数据与线吨/日,这种系统性造假行为最终招致11.1万元处罚。
而冷水江钢铁的环保问题更为触目惊心——13个主要烟气排放口中10个未安装监测设备,脱硫系统故障导致二氧化硫超标5.6倍长达79天,累计罚金达56.8万元。这些案例揭示部分钢企仍在环保治理上存有侥幸心理。
徐州金虹钢铁的氧枪氧气软管前缺少阻火铜管,电炉除尘管路燃烧室未配点火装置
更令人震惊的是聚星特钢,其生产现场同时存在中频炉积水、缺失事故钢水罐、监测报警装置失效等3项重大隐患,13万元罚款背后是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导火索。
福建青拓特钢的触电亡人事故,则以43万元罚款为代价,再次敲响安全生产警钟。
该企业擅自喷涂首钢标识的54卷侵权钢卷,在天津港堆场被查获,最终招致53.28万元重罚。
这种贴牌行为不仅损害品牌商誉,更扰乱市场秩序。值得警惕的是,此类侵犯权利的行为往往与质量欺诈相关联——侵权产品常使用劣质钢材冒充品牌产品,给下游建筑工程埋下安全隐患。
陕西汉中钢铁因提供虚假统计资料被国家统计局列入严重失信名单,8万元罚款背后是行业都会存在的两本账现象。
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《统计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:陕西汉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》的消息。
根据公示内容,陕西汉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因提供不真实统计资料,被认定为统计严重失信企业,并处以警告及罚款80000元。统计严重失信认定决定日期为2024年10月14日。
而山西通才工贸的案例更具典型性:其2#转炉环评批复产能为100吨/炉,实际出钢量却达140吨/炉,超产40%的违规操作持续三年,最终被罚115.8万元。
青山控股旗下福建鼎信实业的中频炉环保设施未验收即投产被罚28.1万元,暴露出民营钢企在环保投入上的掣肘。
这类企业往往面临两难选择:投入数千万元建设除尘脱硫设备将大幅度的增加成本,而不达标排放又面临巨额罚款。
统计显示,2023-2024年钢铁行业环保处罚案例中,非公有制企业占比高达68%,揭示出环保改造金钱上的压力与监管趋严的结构性矛盾。
从46万元的废水泄漏到115.8万元的产能违规,从53.28万元的商标侵权到56.8万元的环保重罚,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钢铁行业转型期的合规困境。在双碳目标与产能调控双重压力下,部分企业仍在环保治理、安全生产、数据真实等底线问题上铤而走险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年下半年至今钢铁行业行政处罚案件同比增长37%,单笔最高罚金突破百万级。
首钢、宝武等头部企业已将合规管理纳入数字化系统,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环保数据不可篡改;沙钢投入5亿元建立智能安全预警平台。
对于中小钢企而言,唯有将合规成本纳入经营预算,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风控体系,方能在行业洗牌中守住生存底线。毕竟,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时代,合规经营不再是可选项,而是企业穿越产业周期的最低准入门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- 上一个: 印度煤电强制脱硫收效不佳
- 下一个: 山东利丰环保科技专利除尘器问世助力工业环保新突破